銘 (金象嵌月)年袈裟前切手重松仁左卫门利房(花押)
(折返)祐定
编号:25245
刃长:50.1cm
元幅:26.8mm
元重:6mm
先幅:20.5mm
先重:3.6mm
证书: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保存证书
(鉴定已合格,鉴定合格书已获得,8月中旬发送证书)
室町时代在播磨、美作及备前三国的守护大名赤松氏的庇护下,备前锻冶繁荣 发展,名工辈出。恰逢那时全国战乱频繁,对刀剑需求急剧增大,加之将刀剑作为 对明贸易的商品,导致刀剑锻造数量大大增加。备前长船一派的开山祖师是光忠 (建长1249年左右),祐定是室町时代末期最为昌盛的一家。基于战国时代的需要, 当时的祐定构筑了工坊的分业体质,使得刀剑产量急剧增加。 祐定实际上是一个多人、多代共用的刀铭,祐定这个刀铭背后的刀工可能有60 至上百人。其中最为优秀的祐定为了使自己不被埋没,在精心锻造的作品中特别打 上自己的原名或官职名。“备州长船祐定"这个刀铭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明德年间 (1390),最早的俗名”彦兵卫祐定“出现于明应(1492年)。 在末备前所有以祐定为铭的刀工中,公认水平最高的,是与三左卫门尉祐定, “与三”就是他的原名,“左卫门尉”是官职。古代日本的刀匠社会地位较高,很多都 有官衔。 其实不单单是长船派需要说到末备前,一说日本刀就会说到末备前。![]()
![]()
![]()
室町时期的永正年起至天正年为止,在备前国(今冈山县)生产的日本刀,被称 为日本刀史上的「末备前」。在十万火急的大量需求下,作为武器的日本刀,在这 段期间的备前刀不论质也好量也好,从某种意义上说通通达到历史的高峰。 以1467年(应仁元年)的“应仁之乱”为开端,进入战国时代之后,1555年(弘治 元年)的“川中岛之战”、1560年(永禄3年)的“桶狭间之战”、1570年(元龟元年)的 “姊川之战”等战争接连发生,成为乱世。日本刀的需求增大,备前长船作为西部的 军需工业地带,开始按照被称为“数打物”的日本刀的分工进行有组织的大量生产。 其数量竟达100万振。实行这一制度的是被称为“末备前”的“胜光”、“祐定”、“清光”。 备前长船乘着时代的潮流,成为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品质,从一流产品到廉 价产品一应俱全的一流大品牌。所以很多时候,刀工的打铭为工坊铭,成为当时的 特色。而到了天正18年(1590年)8月,吉井川的大洪水和熊山的山洪爆发,长船、畠 田、福冈等地瞬间被水淹没,7000多人死亡。刀匠及其家族成员几乎全部死亡,作 为日本刀的一大生产地的备前长船从此衰落。但是,正是因为当时的末备前的数量 和质量,经过战乱的消耗后,还是很多贵胄和高级武士的末备前刀被留存,这是为 何在古刀期的研究上,末备前占据重大历史研究地位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