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銘 备前国长船五郎左卫门尉清光 天正六年二月日
编号:22116W
刃长:68.5cm
作品年代:天正六年(1578年)
证书:日本刀剑保存会
而幕末维新英雄桂 小五郎(就是常被新选组等佐幕派追杀,而每次都逃跑成功的那位先生!后改名木户孝允)也向他长州祖先看齐,经常佩在腰间的爱刀,也是五郎左卫门尉清光。受爱刀精神鼓舞的桂 小五郎,四处为国家大事奔走终能完成维新大业并且还进入内阁当了大臣。
诸多武将名人都选择末备前当他们的爱刀,一起为事业打拼。而且正因为末备前被大家重视并保存,它们得以在良好的状况留下来。使现代的我们得以欣赏古刀原本匂口的状态为何,使得末备前在刀剑鉴赏知识提供上,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- 末备前
室町时期的永正年起至天正年为止,在备前国(今冈山县)生产的日本刀,被称为日本刀史上的「末备前」。在十万火急的大量需求下,作为武器的日本刀,在这段期间的备前刀不论质也好量也好,从某种意义上说通通达到历史的高峰。
以1467年(应仁元年)的“应仁之乱”为开端,进入战国时代之后,1555年(弘治元年)的“川中岛之战”、1560年(永禄3年)的“桶狭间之战”、1570年(元龟元年)的“姊川之战”等战争接连发生,成为乱世。日本刀的需求增大,备前长船作为西部的军需工业地带,开始按照被称为“数打物”的日本刀的分工进行有组织的大量生产。其数量竟达100万振。实行这一制度的是被称为“末备前”的“胜光”、“祐定”、“清光”。
备前长船乘着时代的潮流,成为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品质,从一流产品到廉价产品一应俱全的一流大品牌。所以很多时候,刀工的打铭为工坊铭,成为当时的特色。而到了天正18年(1590年)8月,吉井川的大洪水和熊山的山洪爆发,长船、畠田、福冈等地瞬间被水淹没,7000多人死亡。刀匠及其家族成员几乎全部死亡,作为日本刀的一大生产地的备前长船从此衰落。但是,正是因为当时的末备前的数量和质量,经过战乱的消耗后,还是很多贵胄和高级武士的末备前刀被留存,这是为何在古刀期的研究上,末备前占据重大历史研究地位的原因。
- 刀工大鉴与族谱
- 备前长船博物馆
备前长船派专属博物馆
- 参考位列

- 刀工刃文特色
清光的刃长是末備前中較長者,彎度較淺,刀身較厚,一見充滿武骨風的業物刀姿。匂本位中直刃為主。
- 长船派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